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,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、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,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、助推乡村振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,提升王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,我镇拟在蔬菜制种行业推广家庭农场生产模式,现将工作意见安排如下:
一、王屋镇制种产业发展现状
王屋镇发展制种产业已有近30年历史,面积由开始的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。王屋镇之所以适宜制种产业发展,得益于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。
一是自然条件优越。自然隔离、土壤、气候、降雨以及昼夜温差等条件,均优于制种产业所要求的各项指标,所产种子质量优良。
二是制种技术普及。经过近30年的制种作业,王屋山区群众已熟练掌握了制种产业的各项生产流程及生产技术,在制种产业上基本达到了知识性、技术性、规范性要求。
三是市场前景看好。我市的蔬菜制种产业占全国蔬菜种子需求量的百分之三,十字花科产业占全国的15%,白菜、甘蓝占全国的30%,制种市场发展空间很大。我镇由现在的6500亩增加到1.5万亩或更高的制种总量完全可行。
四是竞争优势强。通过市场调研,其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所限,亩均产量在100-200斤,而王屋山区产量可达300斤左右,只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加以规范和调整,市场竞争优势明显。
五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。我镇形成了以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制种市场。该公司信誉好,带动能力强,管理规范,常年服务于山区群众创业致富,是值得信赖和稳定合作的企业。
二、制约制种产业发展壮大的问题
近几年来,虽然蔬菜制种市场需求空间很大,但王屋镇制种产业规模却一直停留在6500多亩左右,成为制约制种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。
一是隔离带问题。蔬菜制种产业对隔离带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。但由于制种市场的开放,造成王屋镇区域内有15家大小不一的企业或公司进驻,各自为战,抢占基地和市场,制种品种有几十种,导致划分了过多的隔离带,从而压缩了全镇的制种面积和规模。虽然总量多,但个体种植规模不大,户均种植量在3亩左右,超5亩的很少,形不成规模效应。
二是劳动力短缺。制种产业多以农户为作业单位,分散管理,组织化程度低,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,劳动对象多在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,尤其是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幼苗移栽阶段劳动力极为短缺,纵然付费用工也无工可用,导致制种产业生产效率低下,产出效率不高。
三是生产环节繁琐。按照现有传统制种生产模式,育苗周期长达3个月,农户需要天天作业。幼苗移栽环节强度大、周期紧,每人每天只能栽植3分地、一亩地需要3天时间,但栽植时间只有5天时间,延后就会影响产量和收益。浇一次地和打药需要2个人两天时间,还脏且累,且全生产过程需要浇水打药3--5次;脱粒需要2人两天时间完成。全生产过程中,劳动强度大,机械作业率极低,每户2人最多种植3亩左右,未能有效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。
三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对蔬菜制种产业的可行性分析
针对蔬菜制种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,经我镇组织相关人员多次调研分析,认为在蔬菜制种行业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可行度高、示范性强。
一是可实现规模化生产。为发展壮大蔬菜制种产业,我镇制定了《王屋镇制种产业工作方案》,从规范制种市场入手,旨在有效解决隔离带问题,扩大制种规模,从现有的15家企业、6500亩的种植量,科学规划为3—5家企业、8个集中连片的制种区域,达到1万亩以上的规模。
二是可实现机械化作业。从解决劳动短缺问题入手,我镇与绿茵种苗、西安农机等相关企业联合实行研发,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,今年在幼苗移栽机的研发上实现了突破,解决了制种产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,使有限的人力投入到规模化发展上来。实现了制种产业从育苗、移栽、覆膜、喷药、浇水、脱粒等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。
三是提高农业综合收益。为保证蔬菜产业的家庭农场收益,我镇在家庭农场推广“制种+”春夏两季轮作模式,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,以家庭农场20--30亩种植规模核算,亩均年净收益在5000元以上,户均收益达到10--15万元以上。
四是可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。在蔬菜制种行业培育发展家庭农场,其规模化发展、组织化程度、劳动力短缺、机械化、新技术推广等问题都会得到较好解决。通过技术培训服务和规模培育,从事家庭农场发展的群众会变成真正的懂技术、懂经营、懂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四、培育发展蔬菜制种家庭农场的三种种植模式效益分析
1.白菜制种+干辣椒轮作模式
白菜制种 (12月-5月) | 干辣椒 (5月-11月) | 合计 (元) | ||
成本 | 亩均投入1200元(整地100元,穴盘年均100元,基质60元,种子60元,农药150元,水费100元,肥料250元,地膜50元,放蜂30元,水管年均100元,人工收割200元) | 成本 | 亩均投入1100元(种子200元,农药50元,地膜50元,水费100元,采摘700元) | 2300 |
收入 | 亩产300斤,每斤15元,亩均产值4500元。 | 收入 | 亩产600-800斤,每斤6元,亩均产3600-4800元。 | 8100-9300 |
利润 | 3300 | 利润 | 2500-3700 | 5800-7000 |
全年的利润在每亩6000元左右,一个20--30亩的家庭农场全年收益在12—18万元左右。 |
2.甘蓝制种+油葵轮作模式
甘蓝制种(9月-6月) | 油葵(6月-9月) | 合计 (元) | ||
成本 | 亩均投入1900元(整地100元,穴盘年均120元,基质70元,种子60元,农药150元,水费200元,肥料350元,地膜50元,水管年均100元,人工200元,地租500元) | 成本 | 亩均投入400元(种子100元,采摘300元) | 2300 |
产值 | 亩产200斤,每斤30元,亩均产值6000元。 | 产值 | 亩产600斤,按30%的出油率计算可产油180斤,每斤10元,亩均产值1800元。 | 7800 |
收益 | 4100元 | 收益 | 1400元 | 5500元 |
全年的利润在每亩5500元左右,一个20--30亩的家庭农场全年收益在11—16.5万元左右。 |
3.蔬菜制种+高山蔬菜轮作模式:去冬至今,市农牧局及我镇与北京顺鑫农业多次沟通,拟一期在我镇发展1--2万亩的高山蔬菜项目,且达成一定合作意向。建设集粗包装加工、仓储、物流、科研为一体的高山蔬菜基地,带动山区群众实现产业致富,整体效益不低于白菜制种+干辣椒和甘蓝制种+油葵两种生产模式。
五、培育发展蔬菜制种家庭农场的三种合作模式
一是现有大户升级经营。通过镇级补贴,扶持积极性高、带动能力强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镇级现有种植大户,向蔬菜制种家庭农场转变。
二是集体经济升级经营。在原党建示范园建设的基础上,通过镇级扶持,引导有关村转变种植方式,发展蔬菜制种家庭农场,提高集体收入,壮大集体经济。
三是市场资金经营。通过试点带动,培育运作成熟、收入可观的农场典型,向社会推荐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,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、资金注入家庭农场建设。
六、培育发展蔬菜制种家庭农场的预期目标
围绕全镇农业产业规划和总体布局,通过群众自愿、政府扶持、试点带动、规模发展,鼓励以家庭农场方式,发展特色明显、高效增收的“制种+”产业发展模式。2019年试点发展30—50亩的小农场10个,其中王屋区、七里桥区各3个,大路区、庭芳区各2个。2020年发展30个,2021年发展60个,力争三年内发展家庭农场100个5000余亩,占全镇耕作面积的15%以上。
七、培育发展蔬菜制种家庭农场的保障措施
1.引导土地有序流转。引导农民依法、自愿、有偿开展承包地流转或互换,促进土地适度规模、连片集中经营,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便利。2019年,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在30亩---50亩的,每亩补贴50元;50亩—100亩的,每亩补贴100元。
2.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。提高农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,为家庭、农场提供生产技术、信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服务,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。围绕产前、产中和产后,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开展免费技术培训。鼓励引导本地大中专毕业生、外出务工经商农民、当地农业技术人员、农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,切实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。
3.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。支持家庭农场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社。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、股份合作、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,与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、干不好的事情,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。带动能力强、群众认可的合作社,每年补贴工作经费2000元(补贴上限5年);带动贫困户致富、收入明显的,每人每年补助合作社200元。
4.推广农机信息农业。鼓励家庭农场购置节水、节时、节种、节药、省力、高效的新技术、新机具,大力推广机械深松、喷灌滴灌、精量播种、沟播技术、化肥深施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,减轻农民劳作强度。提升机械化作业率,对新购置农业机械在享受各种政策补贴的基础上,政府对家庭农场再补贴20%。
5.强化政策环境支持。优先保障家庭农场生产设施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。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,开展农机、农业保险。协调农村商业银行,加强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。加强对家庭农场市级以上涉农支农资金项目支持,优先安排示范性家庭农场的项目补助和设施配套。
王屋镇党政办公室 2019年5月7日印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