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疾控科普# 校园里递过来的半杯奶茶、运动后共饮的矿泉水、课间凑在一起分享的零食…这些青春里常见的互动,可能藏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(infectious mononucleosis,IM)的隐患!
这种病简称“传单”,因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故也俗称“亲吻病”,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差异很大,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,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。
认识传单流行特点和潜在风险,做好科学预防,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活力、避免“亲吻病”偷袭校园生活的关键。青春没有暂停键,但面对“亲吻病”,我们需要多一分警惕和智慧。
一、元凶:EB病毒是主犯
传单主要由EB病毒(EBV)感染引起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所致,还有不到10%是由巨细胞病毒(CMV)、人类疱疹病毒6型(HHV-6)等其他病原体所导致。EBV属于疱疹病毒科,是一种双链DNA病毒,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和青少年为甚。据统计,全球超过90%的成年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V抗体,表明曾发生过感染。
二、流行特征:青少年是高发群体
在与 EBV 感染相关的疾病中,传单的占比最高,青春期前后的原发性EBV感染者多表现为传单。传单总体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00名大学生12例,1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则低于每年每1000人1例。我国儿童传单发病高峰在4-6岁,成人则在17-25岁。
世界各地传单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度周期性、固定的季节性高峰或者性别差异。不过在国内,夏秋季是传单患者住院高峰期。
三、症状:易误诊的“伪装者”
从接触病毒到发展为传单的潜伏期约为4至8周,儿童的潜伏期可能更短。6岁以下患儿常表现为轻症,甚至隐性感染。
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感染后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症状,刚开始会觉得没力气、头疼、鼻子堵、不想吃饭,甚至恶心、想吐。典型症状为三联征,即发热、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。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发热,体温可达39-40℃,部分可伴畏寒、寒战。喉咙非常痛,严重时会影响喝水、吃东西;重度咽部水肿可能堵住气道,让人喘不上气(非常危险,要及时就医)。大多患者有淋巴结肿大,浅表淋巴结更常见,脖子两边可见到鼓起的小包(疙瘩),腋窝、大腿根附近也可能摸到。
此外,半数患者有肝脾肿大,可伴肝功异常,比如转氨酶升高、黄疸,部分患者出现腹部疼痛及压痛,偶可脾脏破裂;10%-15%患者出现多形性皮疹,有斑丘疹、荨麻疹等,多见于躯干部;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睑水肿。病程为2-3周,少数病例可迁延数月。
四、传播途径:唾液是主要媒介
传单主要通过唾液传播,亲密接触如亲吻、共用被唾液污染的器具(如水杯、餐具、牙刷、饮料瓶等)以及近距离说话产生的飞沫是其主要传播途径;此外,也存在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途径,但较为少见。需注意,患者在症状出现前4-6周即具有传染性,且在恢复期仍可持续排毒数周。
索 引 号:
750742919/2025-00395
主题分类:
综合政务
发布机构:
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发布日期:
2025年09月10日
标 题:
【同学间共饮奶茶吃零食?警惕可能传播“亲吻病”!】
【同学间共饮奶茶吃零食?警惕可能传播“亲吻病”!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