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疾控科普# 疱疹性咽峡炎(Herpangina)是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,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。该病起病急,传染性强,主要表现为口腔后部“火山喷发式”疱疹,多数患儿常伴有高热症状。
6岁以下儿童最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,成年人极少发病。该病虽来势汹汹,但本质属于自限性疾病,绝大多数患儿无需治疗可以自行恢复。但如果出现持续嗜睡或烦躁不安、肢体抖动、呼吸急促、心率增快、顽固性高热与脱水等症状时,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展至重症阶段,需立即送医。
一、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是什么
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家族,主要是A组肠道病毒。肠道病毒是二十面体对称,直径约为30纳米球状颗粒,表面没有包膜覆盖。肠道病毒对高温和消毒剂都很敏感:在56℃加热30分钟或者使用含氯消毒剂均可以有效灭活。
二、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播的
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分泌物或物品传播,具体传播途径包括粪-口途径、呼吸道飞沫、接触污染物品传播。
粪-口途径传播:病毒可随患儿粪便排出体外,且排毒期长达2-4周。若污染水源、食物或玩具,健康儿童接触后经口摄入,即可引发感染。
呼吸道飞沫传播:当患儿咳嗽、打喷嚏时,会释放含病毒的飞沫,若健康儿童在近距离范围内吸入这些飞沫,就可能被感染。
接触传播:直接接触患儿疱疹破溃后的分泌物,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餐具、毛巾、门把手等,病毒可通过手接触口、眼、鼻等部位侵入。
三、怎么判断得了疱疹性咽峡炎
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;该病全年均可以发病,流行高发期为夏季。患儿首发症状多为突发高热,体温迅速升至约39℃~41℃,持续1~4天;1~2天内咽峡部出现灰白色疱疹,周围红晕,后破溃成溃疡。婴幼儿因剧痛拒食、流涎、哭闹,可伴呕吐、头痛等症状;儿童多表现为吞咽困难,“刀片嗓”症状。
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轻症一周左右自愈。极少患者会发展为重症,表现为持续性高热、呼吸急促、嗜睡、肢体抖动等症状。
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:
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,因感染的肠道病毒血清型存在重叠,两者初期临床表现较为相似,均以发热为主要症状。尽管同属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,但随着病程进展,两者的病变范围不同:
1.疱疹性咽峡炎引起的疱疹局限于口腔后部咽峡区,手足部位无皮疹;
2.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,同时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可见散在疱疹,且其引发重症的风险相对更高。
索 引 号:
750742919/2025-00298
主题分类:
综合政务
发布机构:
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发布日期:
2025年07月23日
标 题:
【突发高热+咽痛拒食?警惕疱疹性咽峡炎】
【突发高热+咽痛拒食?警惕疱疹性咽峡炎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